時代洪流的柔韌力量──蘇錫阿嬤

充滿懷舊氣息的永興商號,位在共和村往埔里的交通要道上,是蘇錫阿嬤與劉坤城阿公年輕時共同建立的柑仔店;一甲子的歲月過去,柑仔店歷經時代動盪、看盡繁華滄桑,在人來人往之中,始終散發著一股溫暖;有如蘇錫阿嬤的生命般,老而彌堅,生意盎然。

大時代小夫妻

蘇錫阿嬤一筆一畫,描繪記憶中柑仔店的擺設

「阿嬤,這款糖仔多少錢?」

「這個1包10塊錢,你要買幾包?」

柑仔店內,蘇錫阿嬤笑嘻嘻地招呼著上門的小顧客;現年88歲的她,不只耳聰目明,賣東西、找零錢頭腦依舊清晰,閒暇時還會拎著鋤頭到菜園墾地,俐落的身影,很容易忘了她的高齡。

蘇錫1927年出生於魚池鄉東光村,自小在大家族眾多兄弟姊妹中長大,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尤其幸運地,她有一個重視教育的母親,在日治時代不只讓她去讀小學,畢業後又鼓勵她學裁縫,對她往後的人生影響深遠。

蘇錫20歲時,有人替同村的劉坤城說媒,母親問她意思,她恍然記起:「那不是我國小同學嘛?!」原來劉坤城小學畢業就隨兄長去外地從事木材業,到成家的年歲才回鄉,所以沒有深刻印象。但記憶中他讀書成績不錯,也算青梅竹馬,她想了想,就答應了。

由劉坤成與蘇錫一手建立的永興商號,已超過60年歷史

1947年小倆口結婚後,原本打算在埔里鎮上定居,但那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時局動盪不安,加上物價波動,他們之前在埔里街區看中一棟房子,訂金都付了,卻因舊台幣一夕貶值,4萬元才換得1元新台幣,「錢一直變薄,屋主當然反悔,寧可違約被罰錢也不賣我們。」蘇錫回憶,當時許多有錢人一夕之間財產大幅縮水,甚至有人無法接受而想不開。

年輕的夫婦面對變動的世局,一下子不知所措,後來一位父執輩告訴他們,住埔里街上危險,不如搬回鄉下,於是他們選擇落腳到外加道,開起小雜貨店,一過就是60年。

一開始夫妻倆都沒做過生意,20出頭的蘇錫卻有著一股勇氣,「反正先進些雜貨賣就是了,至少我會做衫,就算生意不好還能補過去。」幸而因地利之便,東西愈賣愈多,生意慢慢做起來,永興商號也成為村落中重要的據點。

屹立波濤的柑仔店

蘇錫阿嬤有如一部活歷史,常與年輕學子分享過去的點滴。左為劉坤成阿公塑像

蘇錫一邊做衣服、一邊顧店,她的個性溫婉親切,面對過往商旅都和善招呼,很有頭家娘的玲瓏特質。

當時埔里往中正村(現今卡度部落)的路還沒開通,布農族人都會從加道坑這邊出入,常揹著木柴來店裡換東西,看見她做衣服,也會拿來給她做,所以那陣子她的布農話也很溜。

當生活漸穩定,1959年就發生八七水災,村裡的田地都被沖毀,辛苦整地重種後,隔年的八一水災又被沖刷一空。「當時真正是可憐,連續2年收成攏去了了。」蘇錫回憶近60年前的災難,慨嘆:「村子若是窮,咱雜貨店也跟著歹做,撐得很艱苦。」。

農業時代,沒收成就意味沒得吃,村人來買東西只能先賒帳,當時賒帳的簿子堆得厚厚一疊,「賒到阮也差不多倒了……但沒法度,還是得賒,因為大家攏歹過日啊!」

女性的堅韌,讓蘇錫咬牙硬撐下來,她拼命經營副業,從種地養豬,日夜做衣服,到後來開班教裁縫,務求讓柑仔店挺下去,永興商號也成為災難年代中,許多村人的民生倚靠,某種程度扮演早期社會救濟中心的角色。

至今還有老一輩村人會向序細說,要買東西就去找阿城嬸,「在尚艱苦時,伊們願意乎咱賒帳,實在有度量。」

到1999年921大地震,共和村通往埔里的牛洞隧道不通,全村停水停電,蘇錫阿嬤把冰箱中的食物都拿出來,在戶外用大鍋鼎煮,有人經過就招呼來吃,怕人餓肚子,直到道路搶通、救濟物資進來為止。

數十年來,小小的柑仔店歷經多次災難衝擊,始終如磐石屹立,散發著人情的暖意。

充滿懷舊氣息的柑仔店,見證時代變遷,乘載滿滿的地方故事。圖為蘇錫阿嬤與暨南大學社工系所師生合影

引領時尚的裁縫班

蘇錫阿嬤年輕時開設裁縫班,引領在地流行風潮,為了教學,她每月訂購日本最新的服裝目錄

回想一生,蘇錫最是感謝母親蘇洪來好的智慧與遠見。「若不是阿母讓我去讀冊識字,我後來怎有能耐記帳、顧店!」至今她仍記得15歲那年,母親鼓勵她報名洋裁時語重心長:「查某囡仔,一定要學會針黹,日後不管持家或餬口,攏總甭免靠別人。」依恃著這些本領,她果然護著柑仔店度過幾番風雨,穩當地守護家庭、養大孩子。

學裁縫時,她是班上年紀最小的,但手巧又具美感,深得老師歡心,後來都讓她做小助理。時值日治後期,因戰爭實施物資管制,布料無法隨便拿到,很多人都將舊和服拿出來變賣,因和服繁瑣多層,改做小孩衣褲很好銷。老師還跟她說:「你若無衣衫可作,我可引介給你,賺點費用。」非常疼惜這小徒弟。

八七、八一水災過後的1962年,為貼補家用,蘇錫承襲老師的路子開班授課,教村裡10幾個女孩子做衣服,注重時尚的她每月去書局訂日本的服裝目錄參考,做出來的衣服都走在流行尖端。

每當她班上這群小女生穿著新穎的百褶裙、拉風的喇叭褲出去,莫不豔驚四座:「這麼鄉下的地方,怎會有如此時髦的衣衫?!」紛紛打聽出處。

對此蘇錫得意不已:「咱鄉下的查某囡仔,都可以穿得這麼流行,一點不輸大都市,我也有貢獻喔!」

直到後來成衣大量興起,曾引領在地時尚風潮的裁縫班才於1971年結束,留下一頁美麗傳奇。

縫紉補習班全體師生合影

阿嬤逃課了

蘇錫阿嬤年輕時當裁縫的日子,在畫筆中重現

蘇錫阿嬤個性活潑,對什麼都有興趣嘗試。2004年老伴去世後,她漸漸將柑仔店交給女兒經營,多出來的時間就參加社區活動、寫書法、學唱歌,近年還參加樂齡大學,晚年生活非常活躍。

2011年加入新故鄉基金會辦的內加道繪畫班,算較後期學員,雖然年輕時畫過服裝設計圖,但繪畫班老師鼓勵大家發揮想像與創意,不要對著現成的照片或圖像來作畫。

蘇錫阿嬤剛開始摸不著邊。老師第一次讓大家畫動物,她勉強想著自己養的母雞畫出來。第二次要夜景,她絞盡腦汁畫出貓頭鷹與螢火蟲交差。

第三次,老師大筆一揮說來畫生命故事吧,「我一聽就頭殼抱著燒,這下子祙曉怎麼辦?」所以阿嬤開始逃課了!

80幾歲的老人家,逃起課來和小學生沒兩樣。當時多是老師順道去店裡載她上課,她會跟女兒說:「老師若來,你就跟她講我去種菜了!」、或者「跟老師講我在睡覺,這次先幫我請假啦!」

蘇錫阿嬤年近九十仍耳聰目明,拼布作品連年輕人都自嘆弗如

女兒劉翠蘭哭笑不得,但希望母親能超越瓶頸,跟她說:「好吧,你可以逃幾節課,但接下來就要乖乖去上囉!」像哄小孩一樣。

蘇錫到底是老派的人,對老師有著一份尊敬,又覺得對盛情邀約的工作人員不好意思,加上女兒不斷打氣,她鼓起勇氣回課堂,終於熬過最難的基礎階段,慢慢跟上其他同學。

「感謝大家的鼓勵啦,不然我真的就半途而廢了。」阿嬤慶幸著。

從覺得自己畫不好,下課在店鋪偷偷練習,一有人來就把圖藏起來﹔到後來藉由紙教堂一次次的年度展覽,得到肯定與信心,現在愈畫愈有趣。

其實阿嬤的一生,幾乎是時代的見證,俯拾皆是入畫的好題材,後來她陸續畫出年輕時的裁縫車、琳瑯滿目的柑仔店,老來唱歌做畫的逍遙……作品雖不多,每一幅都是時代的印記,足可說上一長串的故事。

如此豐厚的生命歷程,期盼能繼續在阿嬤的畫筆下重現。

女兒劉翠蘭是蘇錫阿嬤創作的最佳推手,一路加油打氣,讓他超越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