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加道畫室裡的創意老化

撰文黃彥宜(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先前參與長者的社區活動時,常聽見阿公阿嬤說「拿鋤頭比拿筆容易!」對於這種「不容易」,當我在內加道拿起蠟筆和阿公阿嬤一起彩繪小石板時,我懂!長年習慣拿原子筆寫字的我,面對一盒盒多彩的色筆,內心有一種悸動卻不知所措的感覺,久違了,蠟筆!

以畫作回溯時代歷史

老化,帶來的不一定是問題,也可能是潛能和創意

石玲老師鼓勵著大家看著石板的形狀,覺得像什麼就畫什麼,秋鳳阿嬤很快地畫了一朵美麗的紅花,在大家的讚美和歡呼中她的笑容有種靦睓的自信。我腦中想起清戶阿公說的「不客氣給它畫下去」、「不在怕低」的話語,於是挑了一支蠟筆畫了起來,跨越不熟悉的確需要如清戶阿公素樸的勇氣!

在畫室裡大家相互陪伴、觀賞彼此的創作,石玲老師的鼓勵像定心丸,讓人一片一片畫下去,這種生活化的繪畫方式沒有壓力!內加道畫室歷經10多年,阿公阿嬤用畫作一筆一畫留下豐富的生活經驗,掛在牆上的畫宛如生命的長河,回溯時代的歷史。

蘇錫阿嬤「永興商號」畫作宛如現代版的「綜合社會福利服務中心」。1959年八七水災發生時,社區很多人失去田地無以維生,許多人來雜貨店購物賒帳,她心想著若不答應大家都得餓肚子,當時的賒帳簿疊起來有幾個人高,於是她拼命踩著縫紉機做衣服、養雞、種菜填補雜貨店資金的缺口。遇有繳不起學費的家庭,她和先生也會提供借貸或獎學金幫忙,鄰居也會來徵詢花大錢讓孩子唸書值得嗎?也有鄰居小孩來請託蘇錫阿嬤夫婦去跟她們的父母說項,讓她們可以唸書。小小偏遠鄉的店面提供著「急難救助」、「清寒獎助」、「諮詢」和「社會支持」等服務,這是最自然、本土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服務對象如同鄰人,來求助者沒有烙印感,大家一起商量和努力面對生活中種種的難題和困境。

「裁縫教室」的畫也見證著埔里的時尚史,埔里第一條喇叭褲是從蘇錫阿嬤的縫紉室開始流行,在沒有機器的情況下要製作百褶裙,就得把裙子放在蒸籠裡蒸上一整天才可定型,顯現婦女的生活智慧和創意。終生體力勞動的阿公阿嬤在自己生活經驗中追求想像創造,畫出社區從種龍柏、柳橙到咖啡的農作變遷;餐桌上的食物訴說著節慶的習俗、婦女的角色與責任。

老化,也可能是潛能和創意

阿公阿嬤們的行動不一定敏捷,但畫作顏色多彩鮮麗,充滿朝氣活力。以往我們對「老化」總是從問題角度思考,關心著老人的健康和照顧等問題,主流的「成功老化」和「健康老化」等論述都是關注如何減少老人問題,如疾病預防和保持健康等。從內加道畫室看到長輩們的畫作,提醒老化帶來的不只是問題,也可能是潛能和創意。結合藝術活動的「創意老化」觀點對長者活動的形式帶來不同的思維,以往的活動設計考量長者的體力多數偏向被動參與的方式,如講座或關懷問安等,但「創意老化」則強調透過藝術媒介提供長者更具挑戰和參與性的活動,此外也關照藝術除帶來的正向改變和創意表達外,更可以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

國外研究也發現許多民俗藝術家都是長者,因為他們較不受規範約束,可以更自由自在地表達內在創意。心理學家將人類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晶體智力」是個體學習或經驗到的東西,如習得的技能、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和聯想力等。

「流體智力」隨年齡的老化而減退,但老年人的「晶體智力」甚且比年輕人優異,更容易完成創意工作。一般研究也發現,藝術對健康和福祉有強而有力的影響,可增加生活品質,對慢性疾病和失智長者都有正面影響,也可增進互動。藝術可提供藥物所無法提供的刺激,包括促進健康、降低疼痛、減少孤獨憂鬱、增進認知能力和價值感。美雪阿嬤說,她即使不畫也會到畫室大家一起作伴,秋鳳阿嬤腳受傷四個月,透過畫畫忘記行動的不便和疼痛。

內加道畫室的畫「再現」勞動者和土地的故事,每幅畫都透著「敢為」的生命的力量,石玲老師、貞青老師與阿公阿嬤相互陪伴,並透過畫畫找到生活的安頓,其所呈現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在在提醒我們用新的角度看待長者和老化。以往我們認為65歲是退休年紀,現在不如說是轉折的年齡,提供給長者舞台與機會,生命可以轉向到更具創意和趣味的境界!

藝術對健康和福祉有強大的影響力,若能提供長者舞台與機會,生命可以更具創意與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