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迷迷蝶-我的蝴蝶夢

撰文 / 浪子炎男(劉明浩)

上天給我最大的恩寵,就是讓我待在埔里唸博士班,一個好山好水,全世界蝴蝶物種密度居冠的好地方!根據統計,臺灣有418種的蝴蝶種類、南投縣約有330種、大埔里地區就有210種以上。許多地方長輩,有著幼時捕蝶換零用錢貼補家用的童年記憶。對埔里人來說,蝴蝶不僅是會飛的昆蟲,更是深厚的集體印象。

野地蝴蝶性格自由

2008年返回母校暨南大學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博士班至今,論文不見起色,但是,蝴蝶卻拍攝了不少;書裡的學者認識不多,但現實生活中的蝶友卻越來越多。

剛回到學校的一兩年,一有空閒就獨自開著車往野外跑。在郊區、荒野、溪流、高山,只要是有蝴蝶的地方,我都會停下來找一找,祈求有些新發現。雖然埔里鎮週邊有幾個頗具規模且專人照料的昆蟲館和蝴蝶園,但總覺得還是野地蝴蝶的性格比較自由;到野地走動,也比較能知道蝴蝶的生活習性和成長環境。當然過程中不是每次都很順利,曾經車子拋錨壞在半路、發生車禍、中暑脫水、被蜜蜂叮、被蟲咬、被狗追,這些不幸的遭遇和蝴蝶帶給我的驚喜比起來,真是微不足道。每次當我在野地拍到首次邂逅的蝴蝶,都足以快樂回味好一陣子。在探查埔里蝴蝶資源的過程中,也認識了許多熱心的蝶友;有些萍水相逢,有些則因為有共同的興趣而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平時會互相交換蝶訊或是拍攝技巧,彼此支援、相約野地拍攝。

拍攝蝴蝶的這幾年,幾乎買遍國內有關於蝴蝶的各式圖鑑辨識書籍,但大多不夠完整;另外,國內學術界對於蝴蝶的學術研究論文發表的數量也不多,特別是對於蝴蝶生態系的研究觀察和資料累積工作,更是少得可憐。

浪子炎男用相機留下蝴蝶美麗的倩影

攜手開啟蝴蝶保育工程

認識和拍攝蝴蝶的過程中,不得不重視自然環境的變化。蝴蝶生態目前最大的危機就是棲地喪失和破碎化。絕大部份的蝴蝶小時候都是攝食植物長大,蛻皮化蛹,成蝶後吸食植物蜜源或水源;由於人為的開發,造成植栽林相地景的大規模改變,食草及蜜源植物的消失,絕對是造成臺灣蝴蝶數量變少的最主要原因。蝴蝶是具有指標性的物種,忠實地反映出一個地理區塊的植物、水源的狀況;沒有蝶也不會有更多的鳥類和其他動物出現。

去年9月開始,蝴蝶把我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牽線在一起。蝴蝶曾是埔里人的共同記憶,但近年來數量明顯變少,包括「新故鄉」在內的熱心人士開始結合社區力量進行「再現埔里蝴蝶王國」運動。他們的作為讓我相當認同而且感佩!像是:培訓在地的社區解說員,讓更多人透過生態旅遊認識野地蝴蝶;整理賞蝶步道,讓更多人能在野地親近蝴蝶資源;發行「蝴蝶風」社區報,讓家戶都能收到一份免費的蝴蝶資訊刊物;籌設苗木銀行,推廣食草和蜜源植物的種植,形成更廣闊的棲地和生態廊道;組織聯繫會議,讓政府、非營利組織、社區能夠平等交流對話等。這些做法對於國內的保育工作,是一項重大的啟示和經驗案例。正因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認真踏實,捲動了更多單位一同成就這項意義重大的蝴蝶保育工程,包括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大埔里地區觀光發展協會、各鄰里、埔里在地業者等,都各自有細部計劃在進行。但目前投入的資源仍然不足,需要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繼續支持。拍攝蝴蝶是我最大的興趣,在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單位。在我心裡有個渺小而篤定的願望:有陽光的日子,和朋友們一同,不是在拍蝶,就是前往拍蝶的路上!

願蝴蝶風起,生機不息。

姬波紋小灰蝶又叫做指甲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