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菜籽的春天──羅阿綢阿嬤

阿綢阿嬤已經很久沒來上課了,因為健康狀況變差,常常往返醫院,後來連門都很少出。

不過前陣子,大家看到她由外籍看護工陪著,又漸漸出來走動,有時還在柑仔店坐上一會兒;於是繪畫班的同伴們,開始鼓勵她歸隊了。

一生傻傻做,傻傻過

阿綢阿嬤的蠟筆人像有種土地的敦厚之感

個性傳統又閉俗(保守內向)的阿綢阿嬤,個頭不高、聲量也小,在班上性格鮮明的老人家當中並不起眼,但論起對繪畫所懷抱的熱忱,她一點也不輸人,甚至那份憧憬與想望,更讓人動容。

1933年次的羅阿綢,是桃米坑頂崁仔人,家中有8個兄弟姊妹,童年時期恰逢二次世界大戰,終日忙著躲空襲,自然沒怎麼讀到書,國小畢業就幫家裡種樹薯、挖竹筍;大一點到18歲,父母作主嫁給同村的劉阿元,她照樣種樹薯、挖竹筍,只不過換種婆家的地,溫馴順命一如油麻菜籽,落到哪裡長到哪裡。

劉阿元年輕時曾遠赴宜蘭種薑,但沒有成果,回鄉後努力種麻竹筍,並成立桃米第一家竹筍加工廠。時值1960年代,筍加工業逐漸興起,他們從最初每年出口1,000桶筍子到日本,後來高達一年80,000桶,必須擴廠、四處收購筍子才趕得及出貨。

羅阿綢當時跟著工人一起推筍子、剝筍殼、煮筍干、殺菌包裝……還得張羅煮飯,最忙碌時有60多個人同時吃飯,三餐煮下來手都軟了,卻也見證桃米竹筍產業最輝煌的時刻。

劉阿元50多歲過世,事業由兒子接手,直到921大地震工廠受損,筍產業又沒落,才決定關廠。而結束3、40年筍工廠生涯的阿綢也沒閒著,繼續幫著打理家務,一如她自己所言:「我這一生只知道傻傻做,傻傻過;反正日子攏是一日光、一日暗,打拼過生活卡實在。」一輩子為家庭奉獻,很少想到自己。

自小就得耕種,阿綢阿嬤說他畫起牛來特別有感情

阿嬤的少女心

阿綢阿嬤用色柔美優雅,在純樸的外表下,有顆浪漫的心

而繪畫,或許是少數她為自己而做的事。

阿綢阿嬤很早就加入繪畫班,個性使然,她不像別的阿嬤或自在從容、或大膽氣魄,她總是柔眉順目,像個乖巧膽怯的小孩,常因自信不足向老師求助,默默努力跟上夥伴。

她的畫風跟個性一樣含蓄,筆下常見舊日的農村生活等場景,廖珮如老師形容她跟班上的桂鶯阿嬤是有趣的對比,「桂鶯畫起來快得像兔子蹦蹦跳,阿綢則像烏龜慢慢爬。」但老師也肯定,「阿綢阿嬤速度雖慢,卻從不中斷,細水長流一般,累積不少好作品。」

最特別的是她的用色,出乎意料地柔美優雅,有次畫出一片粉紅嫩綠的山景,「哇!阿嬤你畫的山好夢幻喔!」、「妳的花很有少女情懷耶!」面對讚賞與打趣,她只是抿著嘴、害羞地笑了,隱藏在老農婦的表象下,其實有顆浪漫的心呢!只不過被生活壓抑幾十年,如今藉著畫筆,正一點一點流露。

找尋自己的聲音

捏陶、和同伴作伙畫圖,創作真的好歡喜!

早期身體硬朗時,她總是先去種菜再來上課,中午又趕回去煮飯;雖然匆忙,卻很少缺課。後來體力變差,從家裡到上課地點約莫700公尺,她要停歇三次才能走到,卻因長年習慣為人著想、不敢給人添麻煩,默默走了一段時間才被大家發現,讓人心疼不已,自此老師及同學都有默契順道載她。

情況到了需定期就醫時,她特地央求醫師錯開時間,讓她可以繼續上課。「我自少年就拿鋤頭,老來可以換拿筆,實在很趣味,若放掉就太可惜了。」雖然自覺畫得沒人家好,卻是她的生活重心及成就感來源。

畫畫之於她,或可說是另一種圓滿個人生命的形式——在付出一輩子之後,可以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用畫筆說出心裡的話,抒發心中懷想,自由揮灑、不受限制……最重要的,這是屬於自己的成長與榮耀,在這裡她是主角,而非可有可無的模糊身影。

82歲的傳統婦人,或許不自覺,卻在創作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阿嬤加油!

因病無法上課的一年,家人說看得出來她很想去,但體力實在不支。而今身體漸有起色,大家自然期待她回來。

「阿嬤,你看來氣色不錯,可以畫畫去囉!」工作人員前往探望時鼓勵。

「可是我走不動,要坐輪椅,甘有法度?」沮喪、懷疑,卻又帶著一絲希冀。

「可以啦!只要手能動,心裡想畫,絕對無問題!」

「真的嗎?……」黯淡的眼睛,漸漸明亮起來,「好!那我要繼續去上課!」

2015年10月初,久違的阿綢阿嬤又回到課堂,聽說她早早起床,時間未到就穿好衣服鞋子,請外傭推她出門。

這天,她拿起許久前因病中斷、畫到一半的少女自畫像,慢慢塗、細細描,嘴角那一抹笑意,比畫中的少女還燦爛。

阿嬤加油!只要手能動,心裡歡喜,我們就繼續畫下去!

繪畫之餘阿綢阿嬤,是圓滿個人生命的另一種形式,期望能繼續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