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伴的桃米阿嬤們

撰文/廖珮如

為了與藝術的「一周一繪」,阿嬤們緩緩的從遠方走來,有些資深阿嬤拄著雨傘當枴杖,有的是家人或幫傭牽著手慢慢步行而來,一條不遠的上課之路,卻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抵達,但每個人還是滿心期待地準時來到,為了我們與藝術的「一週一繪」,就這樣我們持續了一年又一年……

繪畫,像人的第二種語言

桃米長青繪畫班指導老師廖珮如

10年前我帶著溫暖熱誠的心,開始陪伴桃米繪畫班的阿嬤們。從小喜歡藝術的我,熱愛畫畫、跳舞和音樂……,最後選擇了美術領域求學和發展,在開始接觸老人藝術課程前,雖然自己已有10餘年的美術教學經驗,面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們,我還是認真準備每次的課程內容,檢討上課互動結果,希望從中得到更多不同的藝術火花。

一開始阿嬤們常常說:「拿畫筆比拿鋤頭還難!」或「沒唸什麼書怎麼會畫畫!」……這樣的心聲,除了想告訴我們「畫畫」對他們而言是多不容易的事,但換個角度,也表示阿嬤們是提起很大的勇氣走出來,為自己老年生活而努力,他們需要更多的鼓勵和陪伴。

這時家人、老師和同伴們的支持是重要的力量,也是拉近長者與藝術間的距離的最佳橋樑。

每一位來自不同環境與人生歷鍊的長者,也有不同的性格特質。有些大膽直接,有的溫柔平和,有大而化之,也有含蓄典雅……畫作在在反應著每個人的性格,真的是畫如其人呀!

在陪伴的過程中,最終目標就是讓每位阿公阿嬤可以自我投入,得到自尊、自信、以及心靈的飽滿自足。

我們最年長的選格阿嬤,藝術語言是那樣地優雅輕柔,幾乎是全勤的好學生。每次來畫畫總是髮絲滑順整齊,原來上課的前一天她都在美髮店梳理過,可見她對繪畫課的重視。在她的畫作中,我們看到阿嬤年輕時經歷的工作與生活經驗,作品說著曾經的故事,讓兒孫爭先收藏呢!

為老年生活找到第二春

畫畫成為桃米長輩晚年的生活重心,圖為每年紙教堂的固定展覽合影

人在晚年,若身體狀態健康,也沒有家務、工作的束縳,比較有時間做些不同的事,若在這時能培養人生的第二樂趣,生活將更自在快樂。而「繪畫」可以涵蓋廣大的老人族群,只要可以拿起筆,願意揮灑,就算行動不便、身體病痛,都能得到滿足。老人家更可藉此抒發內心的聲音,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桂鶯阿嬤曾告訴我們,她一開始是因老伴為她報名並鼓勵她參加,至今10多年了,畫畫早已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幾年前老伴去世,她很快地回到繪畫班上課,因為在作畫中能專注於當下,精神與心靈得以更平靜,讓她可以很快調整好生活步調。

阿嬤的容顏

畫畫成為桃米長輩晚年的生活重心,圖為外賓參訪畫面

2015年春天,為了接下來的「阿嬤的容顏」畫作主題,我們特別把藝術鑑賞課拉到埔里鎮立圖書館,透過不同畫家的畫冊讓阿嬤看到不同的藝術表現。其中多位畫家的自畫像,更是開了阿嬤們的眼界。

隔週我們也開始「我畫我自己」。「啊~~要畫自己……我不會啦!!! 」「老扣扣了,臉都這麼撩了,不好看啊! 」當阿嬤們聽我說完上課的主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說了起來。再看了看鏡子,大家都心想那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啊!

「安啦!阮用一條線開始就可以啊……」我安慰著,並慢慢地告訴阿嬤,我們畫的是心中某一個階段的自己,可以是當下的我,可以是青春時的那個我。主要是讓大家了解,青春是心靈的狀態,藝術是心靈的詮釋。繪畫的青春不只存在於時間光譜中、不只顯現於軀體外表上,它可以是一種生命態度。

只要「勇敢畫下去」,創作就可以源源不絕的啟動著。也希望大家因為繪畫,可以無懼、叛逆、探索,用童心創造生命。

於是大家在鼓勵中開始人生的自畫像,一張又一張地畫著,其中創作力旺盛的桂鶯阿嬤,更畫出不同階段的自己,張張精彩啊!

畫畫,發現了身邊的美好

畫畫成為桃米長輩晚年的生活重心,透過每年紙教堂的展覽與外賓參訪的肯定,老人家慢慢建立自信,越畫越快樂!.

在桃米紙教堂旁邊的田野間,我們每週悠遊其中。一個畫板、一枝彩筆,透過不一樣的眼睛看世界,轉個身描繪一草一樹……什麼都變美好了。

Misako(陳綉檋)阿嬤說,因為在一次畫樹寫生中,她發現,原來不特別的一顆樹,經過眼睛細細觀察與描繪,「怎麼變成特別的好看!」她畫畫的信心也慢慢建立起來。爾後生活中的事物,小如散步途中的小花,皆能看到美好的一面。因為,她已擁有了一雙藝術家的眼睛,並用它在看世界。

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到藝術浸潤老年生活的影響,在持續不間斷的陪伴下,更開啟了鄉村老人的創作風潮。社群的力量日積月累,堆疊出的厚度與所產生的精神效應是可以看得見的,也為桃米生態村增添藝術氣息。

讓我們一起繼續畫下去吧~

繪畫豐富了晚年的容顏,展現另一種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