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下的樂章—仁愛鄉中正國小管樂社
-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 posted on
- No Comment
行政區屬仁愛鄉中正村的卡度部落,是距離埔里最近的原住民部落,北臨水頭山,南為大尖山及卓社林道,由於氣候穩定、經常藍天白雲,因此也被稱為「雲的故鄉」。這裡是布農族卓社群聚落,人口約1千2百人,29%是未成年人。
部落內的中正國小位於仁愛、埔里、魚池三鄉鎮的交界,2020年全校1至6年級有88位學生。每周2、4早晨第一節課,許多人還在半夢半醒之際,陣陣號音響起,打擊與管樂的和鳴,為部落掀起振奮的一天。
讓原鄉孩子有多元學習機會,是中正國小的主要目標。中正國小的音樂教育,由家長會顧問摩西教士提出,他指出原鄉孩子除了擁有運動天賦之外,音樂、舞蹈、歌謠、戲劇等也具潛能,希望學校能夠納入音樂學習課程。
2010年,前任校長周玉娜任內,學校即成立管樂社,在部落盛行的流行歌曲及卡拉OK之間,慢慢引進古典音樂的聲響,也讓不擅長運動的孩子,有另一個發展舞台。
初期師資不穩定,又在打基礎階段,程度提升較慢,當時的管樂社很少跨出校外,也不曾參加任何比賽,學生學習動機是較弱的。2016年,中正國小加入「蛹之聲」後,開始有了轉變。因為要參加每月的聯合團練,還有寒暑假的音樂營,管樂社的孩子終於跨出校門,正式下山囉!
首次見識近二百人集訓的大場面,看到不同學校的樂器展演,成果發表會更和大家一起站上埔里藝文中心舞台,勇敢自我展現……就像是打開了一扇大門,在外界的刺激下,「中正」的孩子有了學習的目標,凝聚力大增,自我要求也提高了,整個管樂社的程度很快拉上來。
中正國小管樂社以4至6年級為主,共有40
多人,這裡的孩子學管樂可說是得天獨厚,因為管樂需要足夠的肺活量,以運動見長的他們根本難不倒,當渾厚的力道吹奏出響亮的樂章,別有一種力與美!而布農孩子天生的節奏感,也讓他們很快融入音符中。
師資上,最初由校內聘任的張雅晴老師指導,後來又陸續加入「蛹之聲」薩克斯風手張冠評、「蝴蝶樂團」管樂老師韋沛潔。
張雅晴是高雄人,嫁來南投後,歷經921大地震的浩劫,從仁愛鄉清境國小到中正國小,投入偏鄉音樂教育已10餘年,她雖非管樂專業出身,但運用多年的音樂基礎,與學生在音樂之路上共同成長。她表示透過一起練習,「能快速發現學生的問題,也能培養彼此的默契,建立他們的信心。」
聯合團練時,張雅晴常開著學校那台原本是康復巴士的交通車,載一群小蘿蔔頭下山來,在一片小客車車陣中相當顯眼,一如她的熱情讓人印象深刻。
看到孩子加入「蛹之聲」的變化,師長們也漸漸有了信心,2016這一年,首度嘗試帶他們參加縣內比賽,目標不在得名,而是建立自信,替孩子爭取更多展現機會。
中正國小也把「蛹之聲」的培訓模式搬回校內,除平常的週間練習,學校自行找資源,在賽前都會安排集訓時間,四年下來愈見成果,到了2019年,孩子們代表南投縣參加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獲得管樂團體B組優等,全校師生大為振奮。這個全國女壘第一、棒球也屢創佳績的布農小學,在音樂領域也添上亮眼的一筆。
部落的生活較為單純封閉,以往他們想最遠的,只有畢業後去上學區內的宏仁國中,高中去仁愛高農或者直接工作,就業往往也侷限在農、工領域,因為周遭每個人都這樣,也就沒再多想。
但近幾年來,隨著與外界的接觸增多,這種同質性漸漸被打破,棒球壘球好的會考慮去唸專門的體育學校;參加過「蛹之聲」的,會開始注意具有音樂特色的國中,「不同的想法出來了,不再像以前只有一條路,人生就有更多的可能。」謝明俊主任表示。
過程裡也會遇到孩子明明喜歡音樂,但父母並不支持,不得不退團,讓擔任指導老師之一的張冠評特別有感受。冠評來自單親與中低收入戶家庭,母親蔡郁佳辛苦撫育他與妹妹長大。他從小喜歡音樂,國中時因為學業成績優秀,母親希望他專注課業不要分心,於是想學音樂的念頭被壓抑了三年,直到考上溪湖高中後加入管樂社,指導老師正是「蝴蝶樂團」管樂首席徐珮珈,在她的引介下參加「蛹之聲」的冬令音樂營而與樂團結緣。其後冠評得知暨大有音保生的入學管道,想到自己沒有別的專長,音樂卻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下定決心要去考音保生。
此時母親大力反對,擔心他走這條路未來生活會沒有保障,遲遲不肯答應。後來是徐珮珈出面,半夜跟冠評的母親足足通了兩個多小時電話,他不知道兩人談了什麼。第二天,母親就出門去借錢,為他買了人生中第一把薩克斯風。他深知自己起步比別人晚,只能更加苦練,吹奏到嘴唇流血也不敢停,壓力大到在房間崩潰大哭。2017年,他以音保生的資格考入暨大,因地緣關係,更深入樂團,也成了「蛹之聲」偏鄉學校的管樂教師。
走過這段音樂學習之路的張冠評,總是告訴孩子:「你可以不用吹得很好,但要喜歡它。」、「以後不走專業的音樂也沒關係,可以當成抒發情緒的管道,跟音樂做朋友。」
現任孫秋雄校長也鼓勵孩子們跨出去,例如每年埔里嘉年華活動,如果能爭取加入,就會讓更多人知道「中正」也有管樂社;2020年張冠評和韋沛潔一起指導的中正國小,在縣賽再度連莊,全國學生音樂比賽雖因疫情停辦,但校內的管樂集訓還是照樣練習,毫不鬆懈;師長們也思考管樂社的轉型,未來不一定整團3、40人出去,而是改為精選的銅管三重奏、五重奏,一台小車就可以帶著出去校外交流……
「只要可以增加孩子曝光的機會,讓他們有表現的舞台,我們都會去嘗試。」謝明俊主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