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林蝴蝶花園
撰文∕ 施力嘉
埋藏在一個科技業工程師
心中的田園夢像顆種子
經過6年風吹日曬的試煉
不經意地冒出了翠綠嫩芽
並開啟了與蝴蝶的對話
踏入電子業短短6年間,恰好遭遇電子業從巔峰到谷底的歷程,因此更激發自己審思人生的價值與定位。
父親施光和退休後,致力於整理位於魚池鄉東光村、祖父所留下的土地,因水源來自附近的翠林瀑布,遂命名為翠林農場。看著黃土在父親手下一路變成綠意盎然的草皮,更堅定我回鄉的決心,不只是一圓心中的夢,更重要的是將家人的情感緊密串在一起。
科技工程師成返鄉青年
2012年9月,翠林農場入選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蝴蝶棲地自力營造示範點,讓我有了跨出第一步的契機,這年年底我成為返鄉青年,想和父親一起永續經營這片土地。
我們的構想是朝生態旅遊發展,將農場打造成蝴蝶花園,來訪的朋友透過棲地營造體驗等活動,可以開啟與大自然的對話。
在「新故鄉」開設的工作坊中,我與其他營造點的朋友相識,過程中有彭國棟老師風趣且深入的專業教導;同梯的伙伴也會分享自行培植的苗木,或者以交工的方式,一起種下蜜源食草,彼此支援所培養的革命情感,鼓勵著我這個青澀的園丁。這些感動與快樂,遠遠超過以往在電子業的分紅獎金。
重回大地之母懷抱
幾次課程與實作後,腦中也開始策劃打造蝴蝶的理想家園,經過彭老師的指導與建議,訂出棲地區塊,再搭配「新故鄉」提供的蜜源食草與種植技術,順利地於2012年10月13日啟動蝴蝶棲地營造體驗活動的首發團。
這批團員大多為30歲上下的青年,第一次拿鋤頭,即將種下人生第一棵蜜源食草,讓眾人興奮不已。
很多父母常會叮嚀孩子不要玩泥土、嫌太髒,卻忽略了腳下的泥土才是孕育萬物的母親。尤其功利社會下,人們一味追求利益,忘了該感謝賜予我們一切的大自然,如今透過棲地營造活動,讓人們重回大地之母的懷抱,參與的小小志工更是未來環保的幼苗,希望的種子。
設立看板,延續熱情
活動後的維護管理,我們也發展出一些經驗可以分享:
- 在種植區設立看板,介紹苗木資訊以及每一梯次種植團隊的相片紀錄,這不但吸引更多潛在蝴蝶志工加入棲地營造行列,參訪者亦可透過看板了解棲地概況,有興趣的人自然會主動詢問加入,而各團隊的影像紀錄也可讓不同梯次的人產生連結性。
- 每位志工種植的苗木均進行個別標示,一來上傳照片時易於區分,二來可提升志工在種植時的謹慎度。
- 透過時下最夯的FaceBook連結每位志工,為每一梯次設立社團,農場每月定期上傳苗木近況,讓活動有延續與互動性,加深種植者的歸屬感,終極目標是志工們能主動回來參與苗木的後續照護,以及賞蝶的邀約!
大自然的回饋
進行棲地營造後,我的生活變得更精彩且處處是驚喜。發現淡小紋青斑蝶的幼蟲出現在華他卡藤的葉背,光看牠靜靜的咀嚼,靜靜的成長,成就感與喜悅就油然而生。
回頭想想,接觸蝴蝶棲地營造之前,除了工作就是休息,日子一天天的過,人生的目標卻越來越模糊。回歸的這段時間,已學會靜下心傾聽蛙鳴、鳥叫、雞啼,日子不再充斥機器的嗡嗡低鳴。
現在的我,聽得到微風、日出、山嵐,每天充滿感恩,原來最大的幸福就是懂得自己所擁有的。
感謝92歲的可愛阿嬤與已過世的阿公勤儉持家,才有這塊土地供後代子孫享用;感謝父母從小的栽培與適度放手,讓我們發展自己的興趣,學習獨立;還要感謝弟弟力維陪著我一同打拼,老婆詹琬愉全心全意的支持。
我想只能用努力不懈,來報答生命中這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