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生態教育:南豐揚起蝴蝶風
南山溪的夢谷瀑布,曾被喻為台灣三大蝴蝶谷之一,在埔里蝴蝶產業鼎盛時期,這兒是大宗來源之一。然而幾十年來人為捕捉、棲地破壞、天災頻仍之後,蝶況已大不如昔。
2012年2月起,在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新故鄉基金會、台灣原住村社區進行蝴蝶生態培訓課程。
重新認識蝴蝶
起初,住在這兒的賽德克族人對於要上蝴蝶生態課程不免感到狐疑:「蝴蝶我們從小看到大,還需要上課嗎?」、「哪些蝴蝶最貴、最漂亮,我們都知道,還有什麼要學的?」畢竟,部落4、50歲以上的人好多都是靠蝴蝶吃飯、長大的。
負責課程的生態專家彭國棟老師對此了然於心:「南豐村最大的挑戰,不在於物種的辨別,而是如何讓他們用更科學的方式重新認識蝴蝶,再結合過去與蝶為伍的生活經驗,轉化成正確又獨特的解說素材,才能真正邁入生態旅遊的領域。」
參加培訓課程的21位成員,以農人、工人、家庭主婦為主,年齡從30多歲到60多歲都有,每個人對蝴蝶都不陌生。第一堂課,彭國棟老師秀出一張張南豐代表性蝴蝶的照片時,學員不時發出:「這隻很常見啦!」、「這隻我抓過,可以賣很多錢!」
然而,當老師進一步詢問:「可以賣很多錢的這隻,除了你們習慣叫的原住民名稱外,漢人叫牠什麼?全世界的人又叫牠什麼?牠的毛毛蟲長怎樣?有沒有特殊的習慣?」
一下子,大家都被問倒了。突然發現,除了價錢和名稱之外,好像還有什麼是以前從沒想過的
「我們要重新學習!將來不是要賣蝴蝶,而是要分享知識,透過正確的解說與保育行動,讓蝴蝶可以在這裡好好生存,社區的產業也可以帶動。」彭老師的話開啟了另一個想像空間,一股學習的火苗悄悄在課堂點燃。
從蝴蝶獵人到保護者
雖然同學們都沒受過生態教育的訓練,但自小追逐蝶影的底子,加上原住民樂天幽默的特質,常常舉一反三,讓學習過程中充滿樂趣。
當老師提到有些蝶不愛喝水只愛吃水果,就會有人下注解:「看來牠們比較注重養生喔!」當看到以動物排遺為主食的蝴蝶,他們甚至可以清楚分辨:「牠吃的是果子狸的大便,不是小狗的!」這些詼諧的話語與山林知識,讓他們的解說別有一種在地魅力。
「學蝴蝶真的會愈來愈迷呢!」童年時代都在南山溪追蝴蝶的吳克信說。他和羅清雄參加課程後,常常兩人一組帶著相機到處拍蝶,上課時再帶來請教老師,比年輕學子還認真。
吳克信說,「以前只知道抓,從沒有真正認識蝴蝶,現在知道了學名、特徵、習性,感覺就是不一樣,每天只想追著牠們跑,拍下牠們最漂亮的模樣。」
蝴蝶風方興未艾
2012年4月5日下午,20多位蝴蝶生態培訓班的成員及社區居民,一起動手在部落主要道路兩旁種下由新故鄉基金會所提供的蜜源、食草植物。4月9日第一階段課程結束時,21位學員中,計有7位通過考試。5月23日起,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及「新故鄉」協力下辦理3梯次社區型的賞蝶生態旅遊,每梯次40人,希望協助社區建立生態旅遊的經營方法,達到生態保育與社區發展兼具的目的。
「哇!蝴蝶飛到我身上了,帥啊!」、「這輩子還沒看過這麼多蝴蝶,真是太感動了!」成員們驚豔的讚嘆,讓初次上場介紹的羅清雄、吳克信兩人滿臉喜悅又驕傲,他們以從小與蝶為伍的生活經驗,融合科學性的介紹,和大家分享蝴蝶生態及部落文化。
雖然未來的保育之路仍很長,但經過這場教育洗禮,社區多了一批喜愛蝴蝶的生態保育者,日後也將多一份守護的力量。
南豐蝴蝶風方興未艾,讓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