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在桃米
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
跨海再生的紙教堂,串聯日本阪神、台灣921兩大地震,是愛與互助的具體象徵。
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是新故鄉基金會所屬的社會企業,有著田野景觀與人文氣息,結合藝文展演、生態教育、飲食體驗、工藝創作等推廣活動,在暢遊中感受台灣社區的魅力。
「紙的堅硬,鋼的柔軟」是園區的建築美學,加上祈福蛙、愛與互助燈、搖晃的記憶、蝴蝶風起……等裝置藝術,讓每個角落盈滿驚喜。
桃源國小
創校於1950年,校舍受創於921大地震,經慈濟功德會認養重建,致有今天美麗的校舍。因受少子化影響,目前全校學生不到30名,但在多元教學及生態村之薰陶,學生均擁有多項才藝,學校也積極發展生態校園,友善環境,成為一所迷你的特色小學。
福同宮
福同宮籌建於清同治10年(1872年),是桃米社區最早創建的廟宇,祀奉有「防番之神」、「移民守護神」之稱的慚愧祖師。廟宇初落成時,祖師公特別降旨明示:大家來挑米坑開墾,一定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並賜廟名為「福同宮」。「福同」兩字也成了桃米人開庄至今的精神所在。
每年農曆3月16日慚愧祖師聖誕,是挑米最重要的民俗慶典之一。
親水公園
依山傍水的桃米,水資源豐沛。2004年水土保持局在桃米坑溪畔打造了親水公園,這裡具有各式創意的親水設施,是炎炎夏日體驗戲水之趣的快樂天堂,在其旁的「清水民宿」也有販售消暑的冰棒喔!
樹蛙亭&家污廢水處理池
樹蛙亭是桃米走向生態村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室內教育場地,居民的自然保育、生態旅遊、民宿經營、生態解說員認證等課程,大都在此訓練及研習。
樹蛙造型及建築結構是社區居民互相討論之下產生的,對生態村而言是代表性的建築物,不僅呈現桃米人的智慧,更看出對生態與生物的尊重。
其旁的家污廢水處理池以連貫的五個水池,應用水生植物快速成長及對於有機磷等吸收能力,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
桃米921震災紀念館
1999年的921大地震,造成桃米社區369戶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受創率高達62%。地震週年時,桃米社區居民興起將受損的福同宮活動中心的遺跡保存下來的構想,其後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向當時的文建會爭取修繕經費,改建成台灣第一個社區型的震災紀念館。館內除了地震遺跡,也收藏桃米歷史資料及重建的點滴。〈修繕中〉
水上瀑布
隱蔽在山林中的水上瀑布,是埔里鎮桃米里和魚池鄉大雁村的天然界線。
從入口步程約需45分鐘,瀑布沿線仍保有完整的森林,殼斗科及樟科植物是主要的構成元素,溪谷兩側則是由筆筒樹、台灣桫欏、鬼桫欏、金狗毛蕨等所形成的「蕨色世界」,可稱為桃米的侏羅紀公園。
然而林道錯綜複雜,若非當地嚮導帶路,請勿自行前往。
顏家牧場
碧藍的晴空下,三三兩兩的牛隻,點綴著偌大的翠綠草原,更為悠閒。在這裡,可以取幽,可以沉靜,可以與清風為舞,可以小寐片刻。有如是您:忙碌中的,逗點。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1991年3月教育部成立「國立暨南大學設校規劃小組」,隔年1月擇定南投縣埔里鎮桃米坑段原屬台糖的「桃米坑農場」作為校址,校地總面積約150公頃。1993年3月完成人文、社會科學、科技、管理、教育、生物資源等6個學院的規劃;1995年7月1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正式成立。
桃米社區工坊
桃米社區工坊原是劉阿元先生的老筍場。劉阿元先生是第一位由日本引進竹筍罐頭加工技術到桃米的先人,曾在此創造了桃米及附近居民很大的就業機會。
近數十年來竹筍產業不振,加上921大地震的摧殘,而走上關廠。近年來在水保局的協力下,將此閒置空間轉型為桃米社區工坊,提供簡報與社區交流空間,創發竹木藝品、捏蛙、南瓜香菇筍仔粿等各種DIY體驗活動之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