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一座生機盎然的生態水池
-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 posted on
- 在〈營造一座生機盎然的生態水池〉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文/彭國棟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 水深:考量人類安全及池中動植物之生長,大部分池面不要深於80公分為原則,且應具有變化,一般可在10公分~60公分間配置不同之比例。如果要維持較多之魚類生活且利於魚類過冬,可於中間保持小區域100公分之深水區。
· 形狀:應求彎彎曲曲、多變化,以延伸池岸長度,增加水、植物及陸地之交界面;避免平直、整齊之單調形狀。
· 池底:以粘土成分占40%以上之粘土30~60公分壓實即可防漏,粘土上層再舖30公分之砂質壤土,以利植物生長。不可使用水泥或磁磚等。並酌予挖溝、堆石、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等做成深淺不一,具有變化之地形以利各類生物活動及生長。池邊1~2公尺斜坡預留為潮間帶及透水區,可以不進行防漏處理,而以富含有機物之透水性砂質壤土順坡堆置30公分厚即可。
生態水池形狀應求彎曲多變化,且池岸平緩,圖為甫完工的桃米田份仔生態池及12年後的樣貌。
· 植栽: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濕生、挺水、沉水及浮葉等植物,周邊栽種親水之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並應使植物、枯枝落葉和水體有最多的接觸面和適當的遮蔽。多樣化的原生植物是水池食物網、動物避敵及活動之基礎。
· 池岸:水岸之邊坡應平緩,並以自然之土壤、木材或天然石塊仿自然形狀砌成,營造動物喜歡之緩和邊緣,切勿設置成垂直或過分整齊之堤岸或使用水泥、磁磚,尤應注意邊坡要維持多孔隙性及多變化性,以利動物之上下及棲息隱蔽。一般坡度以1:3到1:4為最適當,在接近水面時,並應儘量平緩,維持較多的潮間帶。
· 池中堆置物:可放置枯木、根株、石堆、枯竹,並使部分沉入水中,部分設置為直立之棲木,部分自岸上自然倒入池中;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存,亦可形成水陸兩棲動物之天然通路及水鳥、蜻蛉、烏龜之佇足點或曬太陽的地方。
枯木可提供水鳥、蜻蛉等物種停棲使用。
· 生態島:池中儘量預設2~3個緩坡且彎曲的生態小島,並混合密植多樣化植物以提供各種生物安全而隱蔽之隔離空間。如果空間不夠大,亦可以植生竹筏取代生態小島。小島之沿岸長度如果有20公尺以上,浮出水面1.5公尺高度,則具有不錯之效果。流動水:流動之水聲及噴霧對某些動物具有吸引力。利用自然水源之落差,以竹片、石材、水車等都可製造出不錯的流水沖擊聲。如果可能的話,亦可以沉水馬達創造類似之循環水利用。
· 日照:池面大部分之面積每天應維持至少5小時之光照,以利各種動植物繁殖生長,所以應避開高大建物或太近之大樹。
· 動物之引入:如果水池和外界有平緩而自然的進水溝渠或排水溝渠等,自然廊道可供野生物自然進入之途徑,則最好讓野生動物自然地逐漸建立其族群,否則可以在水池完成植栽後小規模放養泥鰍、馬口魚、塘蝨魚、蓋斑鬥魚、七星鱧魚、鱧魚、貢德氏蛙、盤古蟾蜍、黑眶蟾蜍、澤蛙、拉都希氏蛙、金線蛙、虎皮蛙及各種蜻蛉幼蟲等原生物種。但是,要設法防止及移除福壽螺、巴西龜、琵琶鼠、錦鯉、福壽魚等外來物種。
· 利用及保護:應將水池區分為利用區及保護區,並於保護區內禁止人為干擾或進入,如此才可能讓各種野生動植物有適當之生長及隱蔽處所;一般保護區應占水池三分之二以上。即使親水利用,亦應考慮到最大承載量之問題,否則生態水池可能因利用過度,毀於一旦。接近及利用通道應在水池邊緣通過,切忌由中間切斷池面。另外,在使用上應有明確之利用目標及規劃並經常使用,例如教學、生態觀察、休憩、展示、物種蒐集、保存、寫生或攝影比賽等,否則很容易變成一個使用率偏低的奢侈品或荒廢池。
· 水源及植生管理:水源及水量應設法使其清潔與穩定;池中及岸邊植物視其生長及競爭情形隨時做分次分區整理,俾利維持多樣化之水池生態系。對於外來種及入侵性物種應隨時予以清除。池面之植物覆蓋度保持在 20 ~ 40% 之間最為適宜,一方面可以提供水中生物充足之食物來源,一方面可維持較高之綠色景觀和野生動物之棲息、避敵場所。
· 隔離:不要裝置上鎖之門鎖或高大圍籬,讓居民、學生、一般遊客隨時可以進入利用區進行觀察、學習及休憩。如果有足夠空間能提供水鳥棲息,為配合觀察之需可酌設賞鳥小屋或賞鳥牆。
· 多功能設計:很多項目都可以設計為多功能使用,以減少耗費能源及有效利用。例如水岸乾砌石塊,可以佈置成多孔隙生態空間、休憩椅、隔離帶並製造多變化之視覺效果。解說牌可以利用當地木塊、石塊、竹材或廢棄物利用使兼具景觀並顯在地特色。
· 其他材料及工法:儘量用當地而且可以永續的材料,也儘量用簡單、耐久的建築技術,以備損壞時,一般居民、員工、師生都可以自行修復及更換。
· 適合栽種或引入生態水池之動植物:
1.沉水植物:聚藻、馬藻、水蘊草、苦草。
2.浮水植物:台灣萍蓬草、小莕菜、印度莕菜、青萍、水禾、紫萍、滿江紅。
3.挺水植物:南國田字草、水蕨、鐵毛蕨、水紅骨蛇、紅辣蓼、蕺菜、三白草、水馬齒、長梗滿天星、石龍芮、圓葉節節菜、白花水龍、黃花水龍、白花紫蘇草、細葉水丁香、水丁香、水芹菜、半邊蓮、野慈姑、水竹葉、鴨舌草、多花鴨舌草、石菖蒲、長苞香蒲、香蒲、畦畔莎草、牛毛氈、紫芋、荸薺、水毛花。
4.水岸植物:水丁香、紫芋、三白草、木賊、大安水蓑衣、水竹葉、毛茛、過溝菜蕨、黃花水龍、青芳草、水柳、穗花棋盤腳、稜果榕、水同木、雀榕、茄苳、九芎、筆筒樹、血桐。
5.岸邊石縫植物:紫萁、木賊、過溝菜蕨、腎蕨、車前草、石菖蒲、鐵線蕨、海金沙、越橘葉蔓榕。
6.水生動物:通常在棲地營造完成及植物生長茂盛後,動物會自然遷入棲息並繁殖,並不需要刻意以人工引入。
蜻蛉類:紫紅蜻蜓、猩紅蜻蜓、粗鉤春蜓、黃紉蜻蜓、杜松蜻蜓、霜白蜻蜓、善變蜻蜓、鼎脈蜻蜓、呂宋蜻蜓、侏儒蜻蜓、薄翅蜻蜓、短腹幽蟌、弓背細蟌、脛蹼琵蟌、青紋細蟌、眛影細蟌、紅腹細蟌。
蛙類:澤蛙、貢德氏蛙、金線蛙、拉都希氏蛙、梭德氏蛙、腹斑蛙、虎皮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褐樹蛙、小雨蛙、盤古蟾蜍、黑眶蟾蜍。
L· 魚類:台灣馬口魚、鯽魚、羅漢魚、泥鰍、大鱗泥鰍、極樂吻鰕虎、蓋斑鬥魚。
由於自然生態系之複雜性及多樣性,所以每一地方、工程地點或社區均有其特色及差異。實際進行生態綠化及水池之規劃設計時,均應考慮當地特別的自然資源、環境及文化背景,並廣泛聽取及收集當地資訊後因地制宜,不能僵化於統一標準或原則。土地倫理及保育美學大師李奧波在他的代表性巨著「沙郡年記」中曾明白地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要是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整體性、穩定性及美便是對的。若它的傾向不是這樣,那麼它就是錯的」。在進行規劃及營造實務時,尤值參考並牢牢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