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個屬於海洋台灣的生態家園——三芝鄉白沙灣別墅社區的生態夢想家

卸下電腦公司副總裁的身分,劉力學親自開著廚餘回收車到處收「ㄆㄨㄣ」,也自己操作小怪手整理堆肥場,他以能夠讓廚餘變黃金而樂此不疲。(攝影/顏新珠)

撰文/鄭一青

   陽光豔豔,海風徐徐,在台北縣三芝鄉白沙灣附近的臨海社區。

   一群外國人也和台灣人般享受這國度難得的乾淨海灘,輕鬆地曬著陽光,風不大時,這裡是他們泛舟俱樂部揚帆的地方。清晨或夕陽西下時,還可以看到社區居民譚瑾,騎著她的馬出來蹓馬。她把自己的家,變成了動物的樂園,從小愛馬的她,將房子改成了馬房,養了兩匹馬,還有其他各種動物的快樂天堂。

   白沙灣別墅社區是一處休閒渡假型社區,最早的居民中,包括了大陸工程的殷之浩,殷琪的童年就有許多時間在這裡度過。住戶有如候鳥,流動性頗大。

   但有許多人像劉力學一般,移民到這一片海邊,就此定下。

   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台灣女婿劉力學(Pierre Loisel),五十歲以前在電腦界叱吒風雲,曾是惠普電腦首位台灣地區負責人,做過神通電腦副總裁,是中文電腦的催生者,為了尋回呼吸乾淨空氣的權利,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在這裡建造他的海灣石屋。

   可是當時的住家天候相當惡劣:冬天是冰箱、夏天是烤箱,於是他開始努力改變海邊像沙漠般的環境,挖個池塘留住流向外海的潛流水,用水來灌溉乾硬紅土,種竹遮風。

   「這裡有山有海,就是沒有一棵樹,我每個禮拜天種十棵樹,想想看,二十六年來的七分之一,大約是三年多的日子可以種多少樹?做多少事?」劉力學把投入科技領域的科學頭腦,放入了愛台灣的熱情,變成一個為台灣種樹的男人。

   就這樣,二十幾年來,數千棵木麻黃防風林得以成長,建立一個小型海濱樹林,目前已成為綿延數公里長的綠蔭。

經過堆肥發酵後的廚餘變成肥沃的有機土,也分離出液態肥,劉力學認為台灣的廚餘處理應該要有更積極的政策與作為。

 

   從自己開始做廚餘堆肥成功,到種植有機蔬菜,他對臨海社區有著一個生態有機農村的願景。

   劉力學在台大農化系吳三和教授的協助下,把原本人見人嫌的「ㄆㄨㄣ」,變成有機肥料。研發廚餘堆肥成功後,陸續獲得了環保署、女青年會等相關單位的協助,設立了數間溫室種植有機蔬菜。

   在劉力學眼中,黑黑鬆鬆的有機肥完全沒有臭味,是未來台灣農業的黑金。為了證明有機農業可行,劉力學身體力行,以出售有機蔬菜來做為他的主要收入,現在已經有十個溫室,近一甲地,也開始擴大到本地的其他農地。

   由於他所生產的有機肥每公斤降至只售五元,而所生產的有機蔬菜每公斤可售一百元,形成很大的市場誘因。「我拉隔壁的王媽媽進來,給她有機肥、給種苗,她出工,我負責買她的菜。」劉力學開始以企業經營的方式來製造和行銷他的有機蔬菜。

   他更在防風林中闢建露營區、營地等,準備讓臨海別墅變成一處能讓所有人來此渡假和學習親近自然的生態農村。

   劉力學在自己的書「有機心生活」中描繪他的生態夢想:「來此渡假的家長與小朋友們,都可以在這片不受污染的自然環境中活動。他們可以帶著導覽手冊,沿著步道四處探險,去發覺這裡豐富的動物與植物生態。也可以到沙灘上遊玩,在潮間帶尋找螃蟹、小魚的蹤跡。

人見人嫌的「ㄆㄨㄣ」經過發酵,成為有機肥料。(攝影/彭雲祺)
劉力學以自己生產的有機土來種植蔬菜,株株碩美清脆。(攝影/彭雲祺)

   此外,他們也可以參觀我的有機堆肥場,了解從廚餘變成有機肥的過程與做法。也可以到有機蔬菜溫室去,享受親手摘拔並生吃的樂趣。他們就會知道有機蔬菜因為沒有農藥,所以不用洗也可以吃。晚上,他們可以在露營區內烤肉,開個營火晚會或靜靜地看星星。

   另外,我會在每個帳棚架設獨立的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系統,讓他們知道自然資源是可以多加利用的。我也會架設一個關於臨海生態農村的網站,並將網路線牽到每間帳棚,讓他們可以隨時上網去尋找答案,比方說剛剛看到的是什麼花,或者是什麼昆蟲,提供小朋友寓教於樂的生態環境。」

   劉力學相信,只要有人先將夢築起來,就會有人來參與。

   他回收廚餘的觸角從原本的劍潭國小,擴展到劍潭社區、北投新民國中、汐止瓏山林社區以及富基漁港等地,現在他們一天可以處理掉五公噸的廚餘,單單在汐止地區,就有六分之一的環保垃圾是劉力學收走的。而內政部和工研院也都思考以此做為台灣生態社區的示範區。

   即使台灣在世界國家中永續發展指數排名倒數第二,但是劉力學仍充滿樂觀的畫出明亮和美麗的福爾摩沙美麗願景。

   在劉力學心中具體的行動方法就是從回收廚餘、全面改善台灣酸化污染土壤、建立有機農業:「建設新的生態村,從事農業人口增加,農村生活復興,有了先進高級的交通設備連接農村,青年回到農村,因此台灣會變成一個理想社會,一個世界的模範。」

   雖然夢想和現實距離總是很遙遠。但從淨灘、建造綠屋、製作堆肥實驗場、建造溫室,社區一個又一個有心人的投入,逐步改善了臨海社區生活的空間;雖然目前臨海生態社區仍有許多已經荒廢的房舍,但慢慢地許多人已經開始要在這裡築一個健康的生態家園的夢。

劉力學的樂觀和充沛的行動力,讓白沙灣的小小家園成為生態社區的實驗基地,也為自己的生態夢想王國走出一大步。(攝影/彭雲祺)

原文發表於《台灣生態社區的故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