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蝴蝶造窩

埔里三月的山林溪澗,春江水暖,草花豐美,蟄伏一季的蝴蝶,又開始展露華顏。

蝴蝶的一生,與植物息息相關,尤其在幼蟲階段,不同的蝴蝶均依賴特定的寄主植物;只有擁有數量、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才有可能孕育出可觀的蝴蝶資源。然而近3、40年來棲地環境的破壞,壓縮了物種的生存空間。

每一棵苗木都有意義

「以前的原始林被大量砍伐,變成造林樹種及外來種,迫害蝴蝶的生存」生態專家彭國棟指出,「就生態學來講,我們再拼10年,也對不起老天爺,回不到原來的百分之一,彌補不了大自然。」

要達到「再現埔里蝴蝶王國」的夢想,蝴蝶棲地的營造是起點,且需長期持續耕耘。2011年起,新故鄉在大埔里地區的賞蝶步道、社區公共空間、學校、私人農園、街區公園等地,開始啟動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的種植;單單2012年在大埔里地區就種下超過9千棵的苗木,為蝴蝶營造更適宜的環境。

「對蝴蝶、昆蟲而言,每一顆苗木的意義都非常大,至少,對節能減碳是有貢獻的。」長期協助新故鄉基金會推動生態教育的彭國棟表示;他進一步指出「新故鄉」所做,看似靜悄悄,但無形中,重新激起民眾對野生動物的情懷,以及對大自然的尊重,而這兩年來參與「我的蝴蝶夢―蝴蝶棲地自力營造計畫」的28個棲地營造點,就是居民支持的具體代表。

而這股「幫蝴蝶造窩」風潮,不只打造毛蟲、蝴蝶的快樂天堂,也建構出在地棲地營造社群網絡。

不僅有態度還有方法

「以前空有理念,卻缺乏正確的知識與做法,摸索很久還是營造不出蜂飛蝶舞的效果。」2012年8月成為「新故鄉」棲地營造點之一的劉建湘表示。

剛開始不懂,劉建湘在園區內種了很多外來種花草,「特意種下馬纓丹,卻把細葉饅頭果、火炭母草等蝴蝶重要食草,當成雜草砍光光。」劉建湘回憶在還沒受生態教育洗禮前的行徑。

之後,透過棲地營造課程的學習,有了專業知識,才找到新方向。現在以有機生產為主軸的「藏機閣樂活村」園區內的食草都是寶,翻開每一片葉子背面,一顆顆蝴蝶的卵都是希望。

園區自從種下細葉饅頭果後,不到半年就看到台灣單帶蛺蝶飛來了,「哇,又多了一隻新蝶。」難以言喻的喜悅寫在劉建湘的臉上。「以前是光有態度,現在加上知道方法,心中更踏實了。」他自信地說。

新故鄉基金會結合見學活動的舉辦,擴大蝴蝶棲地的參與度與理念推廣。

打造蝴蝶的休息站

「我的蝴蝶夢」因開放甄選、提案者多元,且在參與式規劃和專業的協力下,讓支援網絡與知識系統有效建構。而示範點的營造有自立打造,有交工互助,也有志工的協力完成。

「九條好漢在一班,九條好漢在一班,說幹就幹說種就種,大家來種食草蜜源」生態專家彭國棟帶領著台灣生態教育農園協會蝴蝶專業進階班的學員,精神抖擻地邊唱邊邁入「玩皮獵人」Awi的田園。

這塊緊鄰仁愛鄉南山溪的土地,躲過921的浩劫,但卻被後來的敏督利、辛樂克颱風所重創,以前的民宿也被10米高的土石給掩埋了。

「這條河流我們從小就在這裡採集蝴蝶,以前都是用錢去形容,但是我們的老人家,他用很好的形容詞,唉呀喝酒的蝴蝶,會跌倒的蝴蝶」Awi跟學員分享著。

在埔里蝴蝶產業鼎盛時期,這裡是蝴蝶的重要獵場,造就了許多蝴蝶獵人。

「這些獵人所看到的蝴蝶,有一毛兩毛三毛四毛,五塊六塊」Awi談到過往賽德克族人的採集生活,但他更期許「當這個獵人如果可以變成是保育員的時候,那個力量是相當的大。」2012年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協力下,蝴蝶生態教育課程在南豐社區開展,生態種子已撒落,等待萌芽綻放。

在「新故鄉」和彭國棟的協力下,志工們分組進行,荷鋤挖土,在土石堆上種下了冇骨消、火筒樹、高士佛澤蘭等食草、蜜源植物。

Awi的心中有個夢,要讓這塊受傷的土地成為蝴蝶的休息站。「這個對部落或是對我個人,都是一個開始。」他堅毅地說。

一起圓蝴蝶夢

透過種植活動,人與自然之間有了密切聯繫。

蝴蝶棲地的營造,需要植栽、人力的支援,「新故鄉」結合見學活動,將棲地營造的遊程導入各示範點,讓企業及社團成員在種植行動中,能更深入理解生態城鎮的理念,同時,隨著越多人的參與,也擴大了影響效益。

「許多人種完樹會特地再回來,看看蜜源食草長得好不好、關心蝴蝶有沒有吃飽。」多次帶領種植行動的劉建湘察覺到,人與自然之間好像有了某種聯繫,會有情感投射以及期待,代表更多人開始關心棲地營造的議題。

「志工參與的力量真的很大!」虎嘯山莊新一代負責人施乃仁深有所感,原本他們只有3個人力,要營造3公頃的園地而備感吃力,但一次150多位志工的協助,很快就展現成效,「就好像大家幫我一起完成夢想,讓我的蝴蝶夢成真!」施乃仁也相信棲地營造的理念,將在志工心裡扎根延續。

而坐落在埔里鬧區的北梅運動公園,在林輝彰里長、義工們的努力下,金銀花已沿著涼亭的柱子攀爬高掛,射干、龍船花日益茁壯,吸引玉帶鳳蝶、粉蝶、灰蝶來訪花吸蜜;在街衢觀賞紫斑蝶飛舞,讓埔里變得更浪漫、更美麗。

人蝶共享的可食地景

兩年來的推廣與種植,在埔里賞蝶步道與各棲地營造示範點已初見成效,2013年開始,除了持續「我的蝴蝶夢」甄選外,「新故鄉」將進一步推動市街區的棲地營造,不同以往的是增加「與蝶共餐」為主題,選擇人與蝴蝶可共享的在地食材,鼓勵街區民眾於自家空地或公共閒置空間等種植,打造出可食地景的環境特色。

這也是一種新嘗試,希望透過鎮民參與的過程,拉近人蝶之間的距離,引發新的環境議題與可能性。

「透過市民參與的過程,理解棲地環境跟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並從中改變人的價值跟行為。」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期許地說。

每一棵苗木,都是對地球的保護,對大自然的彌補。用不同的方式,我們將持續幫蝴蝶造窩,在山區,在市街,在每個人的心田,讓人與蝴蝶共同享有一片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