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aga指引下…… 台中縣和平鄉達觀部落

撰文/何貞青

   馬拉邦山巔吹來的狂風,呼嘯過達觀部落的上空;廣闊的大安溪水滔滔不絕,從泰雅族人眼前奔騰而過。

   日昇月落,達觀部落這個大安溪畔的小山村,在時代潮流中,始終低調而靜默……

 

平凡無聲的小部落

   位於台中縣與苗栗縣交界的達觀部落,行政區域屬於台中縣和平鄉達觀村,居民以泰雅族北勢群居多,平日以務農為主。在大安溪流域沿線十三個部落群中,一百二十戶、四百一十七人的達觀部落,處在聞名的雙崎與象鼻兩個部落中間,暨不顯眼又無特色,往往被路過的人車輕易遺忘。

   二OO五年六月十八日,一向平靜的達觀部落人聲鼎沸,來自各地的朋友帶著祝福,前來慶賀達觀部落共同廚房「L´olu 咖啡屋」的開幕。

天籟般的泰雅歌謠,嘹喨了部落的天空;泰雅壯丁打年糕的傳統,激發大家下場比拼的豪情;廚房的雅大(泰雅語阿姨之意)們端出了自己研發的傳統美食:雅大咖啡、嗚哇嗚咖啡、樹豆鬆餅、水果玉米……讓人垂涎不已。

這天,不只是熱鬧的咖啡屋開幕,也宣示著廚房這群夥伴,正努力嘗試從部落經濟跨足到市場經濟,尋求自立自主的開始。

位於大安溪畔的達觀部落,過去是一片長滿開卡蘆的地方,居民多 屬泰雅族北勢群,長期務農為生,近年以種植甜柿為主要產業。

從泰雅祖訓尋找轉變的契機

   九二一地震後的二OOO年春天,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進入台中縣和平鄉,在雙崎成立了「大安溪部落工作站」,沿著大安溪流域推行醫療接送、兒童課輔、青少年獎助學金、老人送餐等社福方案。

   社工督導黃盈豪,是工作站的靈魂人物,從災後一直在部落蹲點至今,「我們希望在部落可以培養出一群年輕人,成為在地的團隊,做自己家鄉的事。」早已融入部落生活的盈豪,說出多年來未曾變動的理想。

   二OO二年起,工作站除了原有的方案外,也將關懷議題擴大到成人教育、社區營造及產業振興,培力出不少部落青年成為夥伴。到了二○○三年,原設在雙崎的工作站因租約到期,遷至達觀部落,他們開始作達觀的田野調查,接觸到一些老人家言談間總是提起gaga(泰雅祖訓),像是:打到一隻小飛鼠,還是要分給大家吃,即使只分到一點點,還是會很好吃,如果偷偷躲起來獨享就會很難吃。

   這就是「分享」的傳統,也是過去部落很核心的價值。

   「如果要讓部落不被市場機制、時代潮流所淹沒,或許這樣的核心價值是需要重新被發現的、被重視的。」在盈豪腦中思考多時的部落轉型問題,逐漸找到方向。

   接著他結合行政院九二一重建委員會跟縣政府社會局的資源,提出成立部落共同廚房的方案,以三叉坑、雙崎、達觀的弱勢戶為優先成員,進行農園開闢、針對鄰里支援系統不足的老人進行送餐等工作。同時從最簡單的「吃飯」這件事做起,由廚房夥伴開始恢復久遠久遠前「共食共享」的機制。

   就這樣,遵循著Gaga的指引,達觀開啟一頁從傳統中追尋新生的歷程。

 

崩解的部落V.S.共食共享

    然而,這樣的想法一開始卻連夥伴都覺得難以理解。

   「共食共享是以前泰雅的傳統沒錯,可是,我們現在都漢化了啊!」共事三年的工作站夥伴林素鳳,本身是達觀部落的人,連她都不知道怎麼實行。

     「現在部落幾乎都解體了,和平地人小家庭的生活沒兩樣,要再把大家拉出來吃飯,會不會是顛覆現況?」三叉坑部落的夥伴林建治也有疑問。

   不過,最後還是決定試試看,班員每天早上上完工就一起在廚房用午餐,看到路過的人就招呼進來一起吃飯。剛開始雖不習慣,久了卻共同吃出另一番滋味。從吃飯開始,班員們也慢慢學習「共同」去做事情,他們發現,只要大家在一起,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就會跑出來。

截圖 2021-06-20 下午7.29.20
共同廚房的媽媽們都有一身本領,她們要用泰雅美食餐飲接受營運 的挑戰。(攝影/顏新珠)

   例如,過去賣甜柿或傳統農作,總逃不了被剝削的命運,現在大家一起開發合理的行銷方式,透過網路販售,就可以免去中間的剝削;又如透過共同採購,可以節省個人開銷;成立儲蓄互助會,就不用向高利貸借錢……

 

學習與市場對話

   兩年下來,部落廚房確實累積了某些能量,卻仍然不得不去面對政府補助經費結束後的存續問題。

   二OO四年底,盈豪開始與班員討論產業化經營的可能,在大家的共識下,決定涉入市場經濟,想試試靠自己的力量為廚房找出路。L´olu 咖啡屋的開幕,即是他們與市場對話的第一步。

    可是,商業機制跟部落互助的東西,本質上是互相衝突的,面對這個兩難,盈豪採取折衝的方式:「現階段很難去對抗市場經濟的走向,只能不斷提醒大家,不要忘記原來共享的精神,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做這些。」所以他們在營運後仍堅持共同的模式,盈豪也不時把夥伴們過於急切的利益導向拉回來。

「L´olu 咖啡屋」的開幕,是達觀部落共同廚房嘗試自立自主的開始。(攝影/顏新珠)
部落廚房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沒有圍牆與大門,除了泰雅傳統的風貌外,也兼具生態及簡樸的景觀特色。(攝影/顏新珠)

用時間換取過程

   部落廚房是一個開放的空間,這裡沒有大門也沒有圍牆,任何人都可以進來找他們聊天。廚房裡所有的桌子,以及旁邊的高腳屋,是大家親手做出來的。事實上,咖啡屋早在年初就完工,卻延到年中才開幕,就因為他們堅持許多工程要親自動手。

   「我們當然可以找一筆錢請專業的人來作,幫忙行銷或開發新產品,而且保證很快就有成果,可是,這樣永遠不會有部落真正的東西出來。」盈豪強調:「我們寧願花很多時間,去換這個過程。」

   的確,許多人的想法及價值觀,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轉變的—— 

   目前廚房的班員有二十二人,依工作性質分為農園組、營運組、傳統組及行政組。

   每週一是部落廚房工作分配的日子。一大早,班長張添光就開始指揮調度。

   添光之前在平地投資過電子、家電用品等大賣場,練就一副商業頭腦。九二一之後公司倒閉,他和妻子林素鳳只好回山上種田。

   「以前從沒想過要回山上的,誰知道公司會倒閉!」添光感嘆著。但他並不後悔,雖然外面仍有很多收入高的工作,他還是選擇留在山上,想把廚房弄上軌道。

   添光說:「我沒料到在部落也可以創造出這樣的東西,這和山下只顧自己賺錢的作事方式完全不同。」所以,習於商業運作的他,現在在想法子開拓財源時,也會把照顧弱勢的概念加進去了。

部落共同廚房推動的市民農園,開放外界認養,所得作為照顧社區 弱勢並支持廚房營運。(攝影/何貞青)

   張月嬌是廚房的大廚,當了二十年家庭主婦,現在要學習煮給客人吃,「我們泰雅美食雖然不像外面的包羅萬象,但就地取材,菜是自己種的,連土雞都是自己養,特色就是簡單自然,口感完全不輸人!」月嬌曾是泰雅美食比賽的第一名,也是家政班班長,肩負泰雅美食改良提昇之責。

   「廚房的存續是大家要一起面對的,我們沒有營運的經驗,但至少這段時間要努力看看!」月嬌有著強烈的企圖心,「如果廚房可以做起來,大家就可以留在部落裡,不必到外地去工作了。」

 

想像力迸發的基地

   「部落長期以來就是被輔導、被協助,反而不習慣自己去想、去做,就等著人家來幫忙。」目前負責協助廚房規劃的林建治指出。「可是,部落共同廚房這個基地卻是要翻轉這樣的模式,讓大家學習去找方法,很多想像就這樣逐步迸發出來。」

   他舉一個好玩的例子,有次台北有人要試吃農園的土雞,他送了兩隻出去,沒想到對方一看:「你們的雞怎麼這麼瘦?」

   「我們這個是放山雞,就是要滿山跑、跑得瘦瘦的才好吃呀!」建治趕緊解釋。

   「可是我要坐月子用的,就是要肥肥的啊!」

   「啊?原來坐月子的雞是要肥肥的……」

   這次的經驗,給了他們點子:「嘿,說不定可以跟坐月子中心合作耶!」「對啊!女孩子總是要生小孩的,我們的雞就有固定市場了哩!」

   雖然有點異想天開,但玩笑背後卻是未來努力的藍圖。

   此外,為了籌措經費,他們也試著與文教單位合作,出去表演原住民歌舞;為了開發遊程,研究出傳統竹杯DIY等。「我們不能在這裡坐以待斃!」建治認真地說,「下一步走得好不好沒人知道,可是這一步不跨出,就永遠沒有開始。」

 

讓部落整個跟上來

   原本漢化很深的達觀部落,因為部落共同廚房的運作,gaga又逐步復甦在生活裡。部落內部的人會想,為什麼廚房可以做這麼久?gaga真的這麼好嗎?在探究的同時,許多傳統文化的議題,也重回到族人的腦海裡。

截圖 2021-06-20 下午7.32.27
黃盈豪(中)是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的社工督導,也是部落共同廚房 最重要的推手。(攝影/顏新珠)
藉由傳統織布的教學體驗,泰雅文化也得以延續傳承。(攝影/何貞青)
負責行銷規劃的林建治,不斷激盪出新點子,尋求廚房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攝影/何貞青)

   對外方面,廚房的存在讓原無特色的部落有了聚焦,也讓外界注意到這個小部落好像有一群人在作些什麼。

   近期,他們也開始思考廚房與部落整體的關係。建治坦言,廚房跟整個部落是有距離的,當廚房一直前進,部落的理念仍無法跟上時,兩者就會慢慢脫節。

   「我們要讓廚房跟部落的關係更加緊密,不能只是廚房起來了,卻和部落愈行愈遠。」 所以接下來的挑戰,就是「讓整個部落跟上來!」

   「也許我們很天真,可是只要繼續努力,我相信會有愈來愈多人了解我們!」有接觸就有機會,廚房的夥伴們這樣期待。

   曾經,這個小小的部落,歷經外來文化、產業的衝擊,忘卻了屬於自己族裔的聲音;而今,在gaga指引下,有心的部落工作者及在地青壯年並肩努力,從先祖的足跡拓印出嶄新的步履,也許仍有崎嶇,但小小的部落正重新學習發音,企盼逐日清亮遠揚……

 

本文節錄自《地動的花蕊》一書/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4年出版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