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堆底下的夢想 ——台中縣和平鄉松鶴社區

撰文/吳適意   攝影/彭雲祺

    二OO五年七月一日,我首度踏上松鶴社區,中橫路上塵土飛揚,放眼望去,盡是土石綿延,在大甲溪河床上、在公路兩側、在野溪裡、在山坡上、甚至在民宅裡。

   去年的七月一日,這裡還是房屋林立、山明水秀的小村落,一年後,我卻得用想像力去拼湊她的地圖。

   九二一大地震、桃芝颱風、敏督利颱風、艾莉颱風接連造訪了松鶴社區,土石流放肆地在村落裡橫行,硬生生地改變村落樣貌,壓扁新芽乍現的夢想。

 

德芙蘭—好山好水

  「德芙蘭」是松鶴的泰雅族地名,意為水源豐沛土地肥沃、適合人居住的地方;松鶴部落隸屬台中縣和平鄉博愛村,位於中部橫貫公路約三十公里處,面積約九平方公里,海拔約七百公尺,雪山山脈、中央山脈、八仙山環繞四周。

    於大甲溪畔的松鶴社區,屬於河階地,村落內三條大甲溪的支流,自山上蜿蜒、貫穿整個村落而流入大甲溪。連接大甲溪岸與岸的長青橋、松鶴吊橋、德芙蘭橋,形成松鶴部落醒目的特色和地標。

    這裡早期為泰雅族原住民聚落,日治時期隨著地區林業發展,陸續有其他族群遷入,目前村落內有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籍等多元族群居住。村落裡大約有四百戶居民,依山傍水、與世無爭,長久以來彷如一世外桃源。

   松鶴,是中部地區前往谷關、梨山或東部必經之地,早年隨著中部橫貫公路上觀光景點的興盛,很多松鶴居民都到鄰近的谷關從事服務業,或是做做小生意,或在中橫路段上經營店面。

   在松鶴土生土長,任職於聚落內博愛國小谷關分校的黃永光,早在地震前有感於部落泰雅文化式微,於是結合外部團體——水源地文教基金會,開始著手在社區裡舉辦文化性活動。

   在默默努力之下,松鶴社區逐漸展現共識與活力,這股力量奠定了松鶴社區在九二一地震後的重建基礎。

德芙蘭」是松鶴的泰雅族地名,意為水源豐沛土地肥沃、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種籽就要開花了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中橫交通中斷,松鶴社區不但斷水、斷電、斷糧,村落裡半數的房屋受損。社區裡的青年自動分組,投入各項救災工作;該年十一月九日在台中縣教師會的支持下,以黃永光為召集人,社區居民成立了「松鶴故鄉重建工作隊」,期待在重大的災變後,能給社區重新定位的機會。

  雖然很多居民是第一次參與團隊工作,也是頭一次面臨災難情境,但是共同的愛鄉信念凝聚了松鶴重建的信心。松鶴居民靠自己的雙手,建造了二十九棟具有泰雅文化特色的簡易竹屋,這個過程再次啟動了社區居民通力合作的機制。

  「九二一是危機,但也是轉機。」黃永光認為松鶴社區經過九二一的洗禮,逐漸展露出希望,他說:「做社區營造,營造人心比營造硬體重要。」因此,重建工作隊利用竹屋搭起的部落教室,目的就是要培育人才,儲備社區最需要的能量。

  其次,工作隊也畫出社區發展藍圖,準備結合觀光與原住民文化,發展出屬於松鶴的深度旅遊。

土石流淹沒了居民的房子,只留下扭曲變形的門牌號碼。「這,是家嗎?」

   不遲疑的重建腳步,讓松鶴社區終於走出自己的路,「遊客最多的時候,社區一天曾經接過十幾輛遊覽車……」社區內的民宿也紛紛設立,使得松鶴不再只是中橫的一個「過路站」,而是以自身的特色吸引遊客「專程」造訪的部落。

   九二一震後重建漸露崢嶸的松鶴部落,一點一滴累積的能量,激發松鶴居民對家鄉無限的想像、熱情與信心,雖然經濟面還未恢復到九二一地震前的光景,但士氣已大為提振。

   最重要的是,社區營造工作已經邁出一大步。

 

一切都泡湯了

   二OO四年松鶴社區爭取到勞委會「經濟型多元就業方案」的計劃,六月下旬在谷關地區開設了一間泰雅美食館,期望透過此計劃培養居民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豈料七月二日暑假才剛開始,敏督利颱風襲捲而來,「一切都泡湯了……」說到這兒,黃永光突然沈靜不語。

   颱風影響所致,中橫失去遊客人潮,泰雅美食館在沒有客源的情況下,經營績效不佳,敏督利颱風連日帶來的豪大雨量,不止讓就業計劃泡湯,連部落裡的房子也都「泡湯」了。

在松鶴土生土長,任職於聚落內博愛國小谷關分校的黃永光,憑著知識份子的使命感,一腳踏進社區的工作,從九二一大地震前至今,歷經接連災害的摧殘仍不改初衷。

   七月三日早上七點雨勢愈下愈大,水也愈淹愈高。「滾滾黃水不減反增,最後大家決定趕緊撤離,什麼都來不及拿就走了。我們撤離後十分鐘,土石流就洶湧而來了!」居民開著小貨車,來回數趟將沿路的住戶都載到大甲溪北邊的山上工寮避難。

跟土石流賽跑

   「男人只好冒雨下山去馬路上撿糧食、鍋碗回工寮煮飯,都不知道下一餐有沒有得吃啊?」三十一歲的卓珍慧對於帶著三個小孩的逃難記餘悸猶存:「那天晚上,我們在這邊山上與大甲溪南岸的住戶遙遙相望,用手電筒照射可以隱約看到對面的土石流情形,就用無線電對講機指揮他們往安全的地方跑。」深夜大雨中,一村子的老老少少就這樣在村子裡跟土石流賽跑。

   數日後直到大水退去,村民才得以搭直昇機撤離松鶴。不幸的是,還是有三名村民罹難。

   黃永光喃喃說道:「社區營造還是有發揮功效,在風災中,居民會互相走告、協助撤離,才沒有造成更大的傷亡。」

    但高達一樓深的大水,把屋子裡所有的東西也一併都帶走,當居民回到村中,只見一整排房子的一樓空蕩蕩、門戶洞開的奇異景觀。

    金榕樹牛肉麵攤是松鶴二十餘年的老店,位在中橫公路邊的住家兼店面,七二水災過後才重新開張沒幾天,就又遇上艾莉颱風。不幸的是,這次不只家具被沖走,連整棟房屋也隨著滾滾洪流而去,八月二十四日的艾莉颱風挾著更強的威力而來,全村總計三十戶房子全毀,二百六十八戶受損。

「敏督利颱風過後,我們回到松鶴,居然不知道我家在哪裡?!」大水退去後,留下遍地的土石,卻沒有留下居民的家。

這是家嗎?

   「對面雜貨店的東西都漂流到馬路上,往大甲溪流去,米啊、瓦斯、罐頭、椅子……好多好多。」住在久良溪畔的泰雅族劉枝阿嬤接著告訴我: 「那晚一直下大雨,我和女兒一人揹一個小孩,手裡再牽著一個,直往山上跑啊!」全村共同經歷的集體記憶,竟是如此狼狽!

   「敏督利颱風過後,我們回到松鶴,居然不知道我家在哪裡?!」卓珍慧至今還難以相信房子會不見了,當時連長青橋都被淹沒看不到了,原本房屋林立的區域,現今只剩下四棟殘骸、一棵樹和淤積高達一、二層樓的土石層。

   連續二次風災,使得中橫公路梨山路段中斷,也讓遊客不敢進入松鶴、谷關一帶,昔日的車水馬龍已成為記憶。

   在土地公廟旁的斷垣殘壁上,斗大的紅色字怒吼著——「這是家嗎?」

   如今走在松鶴社區,彷如走進一個光怪陸離的場景,原本離橋面二十米深的大甲溪河床,土石淤積至快與橋面等高;見不到美麗的三座橋樑,取而代之的是橋頭怵目驚心的「危橋」警告標誌;餐廳的招牌箭頭指向土石堆;民宅的一樓塞滿土石,二樓還有人居住;大石頭上矗立著一個水塔;還有扭曲變形的建築物……

    許多災民失去住所後,紛紛離開松鶴社區,到外地租屋,有的災民則在社區內租賃民宿為居,無處可去的災民甚至就挨著無門無窗、塞滿砂石的房子遮風避雨。現在只要一下雨,隨時準備逃命,似乎已經是松鶴居民共同的體認。

新生的希望在破石瓦礫中展現,那埋藏在土石堆底下的夢想,正等待更多人一起來挖掘!

不要讓災難白白來過

    二OO四年風災後,在九二一重建委員會的主導,由紅十字會認養興建四十戶災民簡易屋,提供松鶴受災戶的安置。簡易屋採鋼骨結構,為配合技藝中心景觀,外牆鋪上木板,外觀看起來如同美式風格的小木屋,每戶面積大約三十五坪大小。預定二○○五年七月底完工,希望在颱風季前給災民一個安全的住所   

   一年過去了,村落景象依舊亂紛紛,松鶴居民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看到部落滿目瘡痍,黃永光理事長無奈地說:「災難都造成了也沒辦法,現在重要的是要記取教訓,不要讓災難白白來過,不要數年後又發生同樣的事。」

    雖然文建會有意補助重建部落教室,但是黃永光認為現在不是好時機:「等一切穩定一點再說吧。」社區裡住屋、失業、疏浚等等整體性的問題都還未解決,社區發展協會目前只能就能力範圍盡力協助社區居民。黃永光語重心長地表示,希望有專業團體能來繼續協助,政府應正視惡劣的現況,並妥為處理。

    二OO五年七月十八日,強烈颱風海棠又再度重創松鶴,德芙蘭橋、長春橋再次陷入滔滔大水中,災害連連,流失了重建的力氣,松鶴,掩埋在土石堆底下的夢想,正等待更多人一起來挖掘——

 

本文節錄自《地動的花蕊》一書/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4年出版

Leave A Comment